百年党史、学以正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这一百年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怀揣信仰、视死如归、英勇斗争、忘我奉献,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浇铸成无可撼动的精神长城。为深入贯彻落实菏泽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精神,进一步推进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史学习教育,自4月9日起,音乐学工将连续推出由我院100位师生接力讲述的100个党史故事,共同回答的100道党史题目,一起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第25期由音乐与舞蹈学院2019级音乐学公费班的李圣雪讲述《血战湘江 遵义转折》。
《生产运动 渡过难关》
大家好,我是音乐与舞蹈学院2019级音乐学公费班的李圣雪,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很荣幸参加咱院组织的“党史故事百人讲述,党史知识百问百答”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说,“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天我们紧接前文,给大家讲一讲 《生产运动 渡过难关》的故事。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七月成立,至今,已经整整100个年头了。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主动学习党的历史,自觉增强对党的认识,继承党的精神,弘扬党的品质,是我们作为一名热爱国家的青年应主动担起的义务。
那么,谈起党史,大家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什么呢?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的艰辛,是内忧,是外患,是炮火纷飞,是血染江海,是山河飘摇。而我们的党,中国共产党,于大厦将倾之际,携着坚不可摧的信念,以燎原星火的姿态,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挽狂澜于既倒。
我想重点讲一讲大生产运动。从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最为困难时期的艰辛,来认知那段艰难的岁月,并触摸那严寒岁月中的星火。
1939年2月,陕甘宁边区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大会,会议的主题是动员根据地的全部人员,参加工农业生产。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就是要通过“自己动手”来克服经济困难,从而打破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
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反共高潮,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使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同年秋,日军的秋季大“扫荡”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与日军在此期间作战800余次,虽英勇抗击了日军,但日军的“扫荡”也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蒙受了空前的损失。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既要对付日、伪军的“扫荡”和“清乡”,又要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作斗争。
到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减为约40万人,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总人口由1亿人减少到5000万人以下。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极其困难,有些地方抗日军民几乎没有衣服穿,没有菜和油吃,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子盖,甚至吃粮也很困难。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延安发出了《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
指示》,要求全军将士展开生产自救的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这个号召之下,根据地军民一体,发起了大生产运动,太行山上留下了共产党人自力更生的抗战记忆。大生产运动是克服抗日根据地困难的重要一环,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1939年2月,当困难刚刚露头的时候,毛泽东就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党中央再次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同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战士们用歌声唤醒沉睡的土地,用汗水浇出万顷良田,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粮食堆满仓,麦田翻金浪,猪牛羊肥壮”的“陕北的好江南”。到1944年,第三五九旅除吃用全部自给外,达到了“耕一余一”(即耕种一年庄稼,除消耗外,可剩余一年吃的粮食),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模范。一曲动人的《南泥湾》流传至今,久唱不衰。
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毛泽东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菜;朱德组织一个生产小组,开垦菜地三亩;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行纺线比赛,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中央领导人的身体力行,给参加大生产运动的干部战士以很大鼓舞。
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后,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加强。1942年到1944年的3年中,陕甘宁边区共开垦荒地200多万亩。到1945年,陕甘宁边区农民大部分做到“耕三余一”,农民所交公粮占总收获量比重逐年下降。从1943年起,敌后各根据地的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人民负担也只占总收入的14%左右,按当时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要求。
大生产运动是自力更生的一曲凯歌。它不仅体现而且进一步弘扬光大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得以系统形成。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民正是依靠这一伟大精神的武装与支撑,才能不断克服困难,战胜强敌,最终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