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正文

商学院学工在线第三十期 | 刘兵老师: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

发布时间:2021-09-14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既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又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每一个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精神食粮。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关于人的自我修养、人类社会本身的秩序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在校期间都应当学习一些中国古典文学,从古典文学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一、学习刚正不屈的人格追求

中国人一向重视修德养身,尤其重视刚正不屈的人格风范。中国古典文学中充满了恪守正义、坚持真理、刚正不屈、崇尚气节等人格追求,比如孟子著作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句子,孔子著作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名句,屈原在《离骚》中用“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司马迁虽受宫刑却坚持写《史记》,在书中诸多历史人物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自称“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关汉卿,写下作品《桃花扇》,塑造了面对强暴、愤然不屈的窦娥的形象。大家所熟知的《西游记》,吴承恩塑造了敢于反叛天庭的孙悟空,在封建社会中塑造这种形象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大学生应当从古典文学中学习这些人格精神,树立高尚审美情趣、质朴道德操守、深邃哲学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二、学习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古典文学中处处洋溢着高亢激越、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这里面有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比如曹操在《龟虽寿》中表达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达的“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李白在《赠何七判官昌浩》中表达的“抚剑夜长啸,雄心日千里”。

古典文学中也有坚不可摧的英雄气概。比如神话故事中的“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西游记》中历经千难万险、被妖魔鬼怪拦阻却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师徒四人,《儿女英雄传》中侠肝义胆的十三妹。

古典文学中还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是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却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在大学里,我们也会面临挫折与失败,也会面临困惑与迷茫,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力量,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培育自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三、学习济时救世的道德信念

中国古代文人怀着强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表达出济时救世、安顿天下的思想。比如我们从小就学习的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以载道,中国古典文学中有许多抨击社会不公、体察民间疾苦、追求匡正天下的思想,比如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硕鼠》《伐檀》《黄鸟》等,控诉了奴隶贵族对穷苦百姓的掠夺和压迫,《水浒传》《三侠五义》塑造的诸多英雄人物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解困济危,舍己为人”,古代短篇小说集大成者《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席方平》等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骄淫奢靡、横征暴敛的丑恶,表达了对呼唤人间太平、向往自由平等的追求。

当代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更应该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深厚的营养,厚植家国情怀,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奋斗中成就一番光荣事业,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血缘、社会体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中国古典文学中也有一些局限与糟粕,比如“官本位”意识、“奴性”意识、“杀伐”之气等,这需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予以分析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从古典文学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长为合格的新时代的新青年。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菏泽学院微信公众号
菏泽学院微信公众号
学生工作处微信公众号
学生工作处微信公众号
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