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6 日,山东省高校外语类专业“三进”工作推进会暨山东省本科高校《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培训交流会在线召开,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尹晓允、学院副院长李莉、英语系主任刘静、日语系主任楚焕焕、《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相关课程负责人以及学院骨干教师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上,山东大学校长助理曹现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助理李会钦和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李霞分别进行了会议致辞。作为《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出版单位,外研社通过数字资源研发、虚拟教研室建设、赛事活动组织等方式全力支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创新,为促进国际传播、助力人才培养,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山东省教育厅也一直高度重视“三进”工作,督促各高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的动力,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随后,会议进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教学实践分享环节。首先,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以《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第八单元(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为例进行了教学示范。根据章节教学目标,他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八步,即导语(提问)⇢ 课前预习(写作)⇢ 课文理解(讨论)⇢ 思辨阅读(开放性问题辩论)⇢ 全球视角(写作)⇢讲好中国故事(写作+小组汇报)⇢ 语
言练习(翻译)⇢ 中国智慧(阐述格言警句);其次,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俊菊教授通过调研数据展示了山东大学对《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的使用情况,她指出教材在试用过程中虽然存在教学内容多、课时分配压力大、理解困难、解读空间小和趣味性有限等问题,但是从总体推进情况来看,进展顺利、好于预期、师生受益、前景可期;随后,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以指向中国特色的 “全球素养”为关键词介绍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相关经验。王卓指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中,确定了以培养兼具本土性和全球性的“全球素养”为课程体系建构的目标指向,并建构了从“理解中国”到“讲好中国”,从 “看懂世界”到“讲好世界”为课程文化价值取向,以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融合、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最后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卞建华教授介绍了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在《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英语演讲课程中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卞建华强调,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在不同语种的专业教育中全面融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内容,有助于实现教师素养提升、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与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良性互动。
会议最后,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做了主旨报告。在报告中,他分析了新文科建设、课程思政与“三进”工作的关系,指出这三者在外语类专业的共同目标就是“理解中国,沟通世界”。在此基础上,孙有中介绍了《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的编写理
念、编写机制和教材构成,传达了中宣部和教育部领导关于推广使用该系列教材,深化“三进”工作的意见与举措。最后,孙有中要求各人才培养单位应“三位一体”推进“三进”工作、新文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创新外语类专业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会议结束后,外国语学院《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相关课程负责人以及骨干教师就参加本次会议的所感所思进行了热烈讨论。
《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负责人闫诣博老师谈到:“聆听了青岛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卞建华对于《理解当代中国课程:英语演讲教程》的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使我对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的理解更准确更清晰了,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演讲能力的训练相结合,通过三个板块从分项输入到融合输出,达成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目标。她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增强了我的教学研究意识,启迪了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设计教学方案,探寻如何在英语演讲课堂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演讲技能、同时提高思辨能力。聆听后我深有感触,高校外语教师应避免因盲目追求技术理性而迷失专业发展的倾向,要回归本职、不忘初心。上课不是演戏,课堂是生命在场,一堂好课更像是一次探险旅行,旅途中发现你预想不到的风景,那才是课堂上最美的景观,这才是一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可能也是学生一辈子最受用的东西。”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负责人郝利军老师分享说:“《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的编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介绍了教材结构和核心目标,同时,为了有效地帮助教师们开展课程教学,夏教授以具体单元为例,简明地展示了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极具参考性。为了更好地考核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他提出要建立学习形成性评价体系。最后,他总结《理解当代中国读写教程》的三个突出方面为“课程思政”、“多元能力”和“融合学习”,这对于我将来的教学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负责人王宗强老师指出,《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以新的视角向大家展示了翻译的本质和目的。翻译是语言的转换和认知活动,还要认清它的社会功能,就是服务于社会与国家。那么本课程培养目标就清晰可见:培养学生较强的翻译实践和语言呈现能力以及具有高尚的操守、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加强学生的资料检索、分析能力,结合当今社会,使自己的观点上升到较高的层面,并能用外语进行详实的表达。作为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我专业和品德修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汉日翻译》课程负责人成恩才说:“本学期的汉日翻译课程使用的是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之《汉日翻译教程》。通过本学期的授课,我深刻感受到此教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日语读写和翻译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学会用中
国理论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成就,从跨文化视角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坚定“四个自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时政话语特别是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语篇特点与规律,培养了学生时政文献阅读与翻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三进”工作推进和课程思政建设以及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通过参加此次“三进”工作推进会,进一步加深了外院教师对“三进”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外国语学院教师将深入领会会议精神并积极展开学习讨论,借鉴与会高校“三进”工作实践的优秀经验和举措,积极探索符合本院实际的外语类课程思政“三进”的有效途径。